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芦茎

芦茎

《中药大辞典》:芦茎

药材名称芦茎

拼音Lú Jīnɡ

别名苇茎(《千金方》),嫩芦梗(《现代实用中药》)。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嫩茎。夏、秋采取。

化学成分含纤维素38.64~40.98%,戊聚糖17.27~19.66%,木质素32.42~30.36%,灰分2.20~2.00%,水分9.47~7.00%。

性味甘,寒,无毒。

归经入心、肺。

功能主治治肺痈烦热。(性味以下出《纲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

复方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槐仁三十枚,瓜瓣半升。细切,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千金方》苇茎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茎

药材名称芦茎

拼音Lú Jīnɡ

英文名Reed Stem

别名苇茎、嫩芦梗

出处出自《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呈长圆柱形,长30cm,直径0.4-0.6cm。表面黄白色,光滑,具光泽。有的一侧显纵皱纹,节间长10-17cm,节部稍膨大,有的具残存的叶鞘,叶鞘外表面具棕褐色环节纹,其下有的具3-5mm宽的粉带,内表面淡白色,有的具残存的绒毛状髓质横膜。质硬,较难折断,断面粗糙,中空;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含纤维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木质素(lignin)和小麦黄素(tricin)。

性味甘;寒

归经心;肺

功能主治清肺解毒;止咳排脓。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120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熬膏敷。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

2.《千金》苇茎汤以之为君,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驴断肠

    药材名称驴断肠别名透骨草、白拉拉秧来源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芹叶铁线莲Clematis aethusaefolia Turcz.,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止痛。用于风

  • 降真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降真香药材名称降真香拼音Jiànɡ Zhēn Xiānɡ别名山橘、山油柑来源芸香科山油柑属植物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q.,以根、

  • 尾花细辛

    药材名称尾花细辛拼音Wěi Huā Xì Xīn别名白三百棒、白马蹄香、魂筒草、铁螃蟹、花脸细辛、小麻药、土细辛、蜘蛛香、金耳环、马蹄香、马蹄金、白倒插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尾花细辛和花叶尾

  • 白屈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屈菜药材名称白屈菜拼音Bái Qū Cài别名山黄连、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北京]来源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 苦竹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竹叶药材名称苦竹叶拼音Kǔ Zhú Yè来源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叶入药。全年可采,摘下

  • 胡莲

    药材名称胡莲拼音Hú Lián别名狗牙贝、尖贝母、酒母七、太白尖贝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西藏洼瓣花的鳞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loydia tibetica Baker ex Oliv.[Huo

  • 剪夏罗根

    药材名称剪夏罗根拼音Jiǎn Xià Luó Gē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剪夏罗的根茎及根。夏秋采收,洗净晒干。功能主治治关节不利,腹泻,蛇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蛤蜊粉

    《中药大辞典》:蛤蜊粉药材名称蛤蜊粉拼音Gé Lí Fěn别名蛤粉(《圣惠方》)。出处《本草会编》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原形态形态详"蛤蜊"条。

  • 红酸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酸七药材名称红酸七别名油点草、白七、红酸七、竹叶七、牛尾参来源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粗轴油点草Tricyrtis macropoda Miq.,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甘

  • 菰米

    《中药大辞典》:菰米药材名称菰米拼音Gū Mǐ别名雁膳(《管子》),菰粱(《楚辞》),安胡(《七发》),蒋实(《楚辞》王逸注),茭米(孙炎),黑米(《杜工部集》),雕胡米(《本草图经》),雕菰(《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