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小喇叭

小喇叭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喇叭

药材名称小喇叭

拼音Xiǎo Lǎ Bɑ

别名千层石蕊、树格达、地喇叭

来源地衣类千层石蕊Cladonia verticillata Hoffm.,以地衣体入药。

生境分部分布于贵州。

性味咸、微涩,平。

功能主治止血,清热。主治刀伤,咳血,烫伤。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研末或茶油调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小喇叭

药材名称小喇叭

拼音Xiǎo Lǎ Bɑ

别名地喇叭,树格达(苗名)。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石蕊科植物千层石蕊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地衣类植物。平铺于岩石上,鳞片状,灰绿色。孢子器柄高1厘米左右,灰白色,先端杯状,边缘呈锯齿形,内面粉粒状,粗糙。孢子褐色,着生于杯状边缘上。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阴湿岩上。分布贵州。

性味性平,味咸微涩。

功能主治止血,清热。治咳血,刀伤,汤火伤。

复方①治咳血:小喇叭五钱。煨水服。

②治刀伤:小喇叭,捣缄包患处。

③治汤火烫伤:小喇叭烘干研末,调菜油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喇叭

药材名称小喇叭

拼音Xiǎo Lǎ Bɑ

别名地喇叭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蕊科植物多层石蕊的地衣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donia verticillata Hoffm.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

原形态鳞叶发达,呈掌状深裂,分叉着生。裂片直径2-5mm,灰色、灰绿色。枝柄(孢子器柄)多单一直立,高1-1.5cm,粗1-2mm,先端呈杯状层层叠生,呈多层宝塔状。孢子褐色,着生于杯状孢子器边缘。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高山地带,多见于草甸灌丛中或岩石表面的苔藓植物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地衣体鳞片状,掌状深裂,灰绿色。上面生有数孢子器柄,长约1cm,灰白色,先端呈杯状,边缘有锯齿,内面粉闰状。

性味咸;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凉止血。主咳血;外伤出血;汤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药用小阴地蕨

    药材名称药用小阴地蕨拼音Yào Yònɡ Xiǎo Yīn Dì Jué别名蕨萁细辛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药用阴地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epteridium officinale(C

  • 灯台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灯台树药材名称灯台树别名鸭脚树、肥猪叶、大树理肺散、买担别[傣语]来源为夹竹桃科鸡骨常山属植物灯台树Alstonia scholaris (L.) R. Brown,以叶或嫩枝入药

  • 血苋

    药材名称血苋拼音Xuè Xiàn别名红靛、一口红、汉宫秋、红叶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血苋Iresine herbstii Hook. f.,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微

  • 蕤仁

    《中国药典》:蕤仁药材名称蕤仁拼音Ruí Rén英文名NUX PRINSEPIAE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蕤核Prinsepia uniflora Batal . 或齿叶扁核木Prin

  • 唐古特青兰

    《中药大辞典》:唐古特青兰药材名称唐古特青兰拼音Tánɡ Gǔ Tè Qīnɡ Lán别名智洋顾(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唐古特青兰的带根全草。7~8

  • 威灵仙

    《中国药典》:威灵仙药材名称威灵仙拼音Wēi Línɡ Xiān英文名RADIX CLEMATIDIS别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

  • 中华绣线梅

    药材名称中华绣线梅拼音Zhōnɡ Huá Xiù Xiàn Méi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illia sinensis Oliv.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

  • 西南石梓

    药材名称西南石梓别名矮子常山、木质山海螺来源马鞭草科西南石梓Gmelina delavayana Dop.,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理气镇痛,化痞截疟。久疟治用本品1两,

  • 野茉莉

    药材名称野茉莉别名木香柴、野白果树、山白果来源安息香科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Sieb. et Zucc.,以花、虫瘿内白粉、叶、果入药。生境分部自秦岭和黄河以南、东起山东、西至云南、

  • 粘鱼须

    药材名称粘鱼须拼音Nián Yú Xū别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鲇鱼须草(王安卿《采药志》),金岗薛(《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志》),倒钩刺(《中药志》),粘鱼须菝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