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邪气内结,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者。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
【生卒】:708~833【介绍】:唐代杰出的藏族医学家。公元708年,出生在西藏堆龙德庆地区。曾任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曾多次到祖国内地和印度等邻近国家和地区学习医学,集
见《贵州植物药调查》。为黄栌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荭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大便多粘沫。参见泄泻、痢疾条。
病名。《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喉之两旁生疽如何?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症见咽喉两旁肿起,饮食难咽,疼痛甚剧,或口臭便秘,身发寒热等。治宜解毒泻火,消肿利咽
证名。指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候也。此由肾脾虚弱之所为也。肾主于水,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症还常
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三焦郁,口干不食,栀子仁姜汁浸,炒黑研细,以人参、麦冬、乌梅煎汤服。”参见郁证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小白撑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阎孝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