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名。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生卒】:十六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先学儒,后又随父学医及经络之学,并把沈承之(子禄)所编关于经络的书稿续编成《经络全书》。
见《产宝》。即月经,详该条。
【介绍】:见郑承洛条。
眼科病证。《证治准绳·杂病》:“谓视日与灯烛皆生红晕也,……皆是实火阳邪发越于上之害,诸络必有滞涩,轻者晕小而淡,重者晕大而浓。”多见于绿风内障或眵泪粘稠之外障眼病。参见目晕条。
推拿方法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抚摩两侧胁肋部。有消食导滞,疏肝利气等作用。《厘正按摩要术》:“摩左右胁,左右胁在胸腹两旁肋膊处,以掌心横摩两边,得八十一次,治食积痰滞。”
病名。指大、小肠的气机痹阻,导致多饮而小便不利或飧泄的病症。《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治宜利尿健脾为主。选用五苓散、吴茱萸散、木香丸等方。
病证名。指阴血及阴精亏损所致的头痛。《景岳全书·杂证谟》:“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因阴虚水亏,虚火易动所致。症见头痛而兼心烦内热,面红升火,失眠,舌红,脉弦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可
经外奇穴名。亦称胆囊穴。位于阳陵泉下1~2寸间,压痛明显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深部正当腓浅神经处。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麻痹或瘫痪等。直刺1~1.5寸。
眼的部位名。见《兰室秘藏》卷上。即眼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