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凤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8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卷2~8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
足的第一趾。又名足大趾。《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出《说文解字注》。为螳螂之别名。详该条。
见薛立斋·《女科撮要》。即临产。详该条。
证名。又名柔汗。①见《类证活人书》卷四。又名阴汗。指多汗之属阴证者。多由阳气虚衰,阴寒相乘,以致汗冷肢冷,甚则身冷。《景岳全书·汗证》:“阴汗者,冷汗也。……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
灾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灾眚时至。”
病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痘疮入眼,或痘疹入眼。详各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黑及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