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急性、热性的腹泻病变。因热邪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症见腹痛,泻下如注,粪便黄臭,肛门灼热,尿黄短,舌苔黄干,脉滑数等。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阴之正。即手少阴心经别行之正经。《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从手少阴心经分出,在腋窝下两筋间处进入胸腔,属于心,向上到
【介绍】:即道士。传说燕昭王(公元前312~279年间)曾召大臣甘需,想学长生久视的方法,甘需给了他一件羽毛做的衣服(据《拾遗记》)。后人遂据道士为羽客。
《卫生宝鉴》卷十九方。炒神曲、炒麦芽、黄连各半两,肉豆蔻(面裹煨)三两,芦荟二钱半,使君子仁十个。为细末,猪胆汁为丸,黍米大或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心食前米汤送下。治小儿脾疳瘦弱,或泄利无度。
病名。①指急喉风兼有牙关不开,口噤如锁者,故名锁喉。多由风热之邪外侵,引动肺胃积热上升,风火相搏,热毒郁结不散而成。《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咽喉肿痛,饮食难入,或痰气壅塞不通者,皆称为锁喉风。”或见胸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由发疹性疾患而引起的发热。其症以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寒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指冷,耳鼻尖冷为其特征。宜分麻疹、飘疹、风疹、斑疹、天泡疮等辨证论治。
方书名。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宋·许叔微撰。10卷。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
经穴名。代号ST1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一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胸前神经分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咳吐脓血等。斜刺
系指由肾元虚衰所致之听力障碍。多发生于老年人。《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欲求来复,其势诚难。”
见《广东中草药》。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