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惊风之一。清·许宣治《许氏幼科七种》小儿惊风发搐“壮热痰涌,抽掣无声者,俗名哑惊。”用羚角钩藤、琥珀抱龙丸。
【介绍】:见黄帝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一。亦名月候过多、经乍来乍多。指月经周期虽准,但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超过七、八天以上,量亦增多。多因气虚不摄,血热内扰,劳伤冲任等所致。详气虚月经过多、血热月
病名。见《温病条辨·中焦篇》。由于暑湿侵袭肌肤、经络所致。证见肢体痠痛重着,面赤,小溲黄少等。治宜辛温辛凉并用,如加减木防己汤等方。
病证名。又名季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
【介绍】:见周荣条。
病名。即皮肤裂口。出《外科启玄》卷九。因肌热骤被寒冷风燥所逼,致血脉阻滞,肤失濡养而成;并与经常磨擦、压力、浸渍等有关。多发于手掌,手指尖或足跟、足底两侧等处。患处皮肤枯燥,增厚发硬,并有长短深浅不一
病证名。指月经色淡,质稀如水。由气血俱虚所致。治宜补气养血。方用黄芪、人参、甘草、肉桂、当归、川芎、香附。或用四物汤加人参、黄芪、香附;腹痛加阿胶、艾叶、延胡索;虚甚者,加生姜、附子。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元代医官职称。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只设1人,始设于1272年(至元九年),官阶从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