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肚痈

猜你喜欢

  • 清泄少阳

    和法之一。用清热泄湿的药物以治疗湿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如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用蒿芩清胆汤。

  • 孙橹

    【介绍】:明代医家。号南屏。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于医,著有《医学大成》、《活命秘诀》、《脉经采要》,皆佚。

  • 泻肝

    清法之一。亦称泻肝火、清肝泻火。用苦寒药物清泄肝火的方法。用于肝火上升,症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干苦、胁痛、呕吐黄苦水、甚则吐血、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等。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

  • 臂痹

    指臂痛上连肩胛的痹症。《金匮翼·痹症统论》:“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之也。”治用十味剉散,或桑枝切片、炒香,水煎服。

  • 王世隆

    【介绍】:清代医家。字杏圃。铜陵(今安徽芜湖)人。辑有《怀少集》一书(1758年刊)。

  • 惊癖

    病证名。指小儿因惊而成的癖疾,惊、癖并存之证。其癖系由惊气与痰涎相搏所致。盘旋胁间,或在左,或在右,常作惊啼。治宜涤痰化癖。用礞石滚痰丸。

  • 催气

    指针刺时,采用各种刺激手法促使得气尽快出现。《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临床上,通常采用持续捻转或提插,改变针刺的深度和方法,或用循、摄、弹、摇

  • 心下急

    证名。指心窝部有迫急不舒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喘鸣

    证名。指呼吸喘急,喉间有痰鸣者。后世多称为哮或痰喘。《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类经》卷十三:“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

  • 五痫

    痫病的统称。见《景岳全书·癫痫》①指以牲畜叫声和发病形态命名的痫病。①指马、羊、鸡、猪、牛等五痫(《名医别录》)。②指犬、羊、牛、鸡、猪等五痫《小儿药证直诀》)。②指五脏痫。(《婴童百问·惊痫》)。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