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气不和

猜你喜欢

  • 大发

    见《本草正义》。为胖大海之别名,详该条。

  • 应突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胸部乳头外开2寸直下,当第六肋间隙下1寸处。主治饮食不入,腹满肠鸣泄泻,大便不节,以及肋间神经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小儿痰鸣

    病证名,指小儿痰嗽而喉中有痰鸣声响者。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小儿病易动痰。风盛者,咳嗽必紧,痰不易出;火盛者,痰滑而稠;脾虚者,痰稀而白,或睡中觉有痰响,醒则不觉有痰,此虚痰往来也。”治宜利气化痰

  • 韩懋(mào 茂)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天爵,号飞霞道人。四川泸州人。因父母生病,考科举不中,遂外出,去峨眉山等地去求师学医。后于1522年撰《韩氏医通》一书,强调四诊在鉴别病证上的重要性,并对书写病

  • 揭唇

    出《灵枢·本藏》。谓:“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揭者,高举也(《说文》)。即用唇的所见估计本脏“脾”的情况。

  • 螺丝三七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红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 嘈杂嗳气

    证名。指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胃脘痞满暖气之证。多由心血虚少,痰火扰动所致。《松崖医径·嘈杂嗳气》:“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主心血虚少,痰火所挠,而有懊憹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

  • 郑友夏

    【介绍】:见郑瑚条。

  • 补理第三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

  • 通俗伤寒论

    书名。清·俞根初原著。12卷。作者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现代的通行本内容,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在编述体系方面,综合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