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即狗舌草,详该条。
证名。指目珠之胀痛突起之证。多由风邪湿热,气胜怫郁,瘀滞络阻等所致证。“有内外轻重不同,若轻则自觉目内胀急不爽,治亦易退。重则自觉胀痛甚,甚则人视其珠亦觉渐渐胀起者,病亦发见于外已甚”(《证治准绳·杂
见《外科启玄》卷一。妇女孕期患痈疽疔毒之症,宜用调气安胎、托里解毒之剂。对于妊娠禁忌药,诸如活血、攻下、破气及有毒之类方药,不用或慎用。
出《幼科全书》。即胎怯。详该条。
易学术语,出《易·系辞上》。指由太极之气而分生的阴阳二气,参见“太极”条。
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医学入门·伤寒》:“若不自阳经传来,直中三阴之经,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阴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呕吐,少阴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阴自受寒也。”《景岳全书·伤寒典》:“若初
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胃纳不佳等。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头痛痧》:“痧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急刺破巅顶,出毒血以泄其气,药惟破其毒气,清其脏腑为主;痧毒中
书名。1卷。清·吴砚丞撰。刊于1853年。书中简要地介绍了麻疹的病原、脉症、各种兼证、禁忌以及备用诸方等。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即涌泉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