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准绳·幼科》。即脾中积。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半枫荷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人。履贯生平不详。编纂有《药性纂要》一书,系选录《本草纲目》中的597种药物,并略增数种,共计606种。主要录其功用,以便于记忆。
见《脉经》。即经水断绝。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广州人。曾专心研究医学,常为贫苦人治病而不受酬报。
①《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九方。蝎尾(微炒)、铅粉各一钱,炮白附子、炒夜明砂各半两,炒僵蚕七枚,青黛一皂子大,冰片、麝香各半钱,炮天南星一分。为末,面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睡前薄荷汤化下。治小儿惊热
【介绍】:见冯时可条。
见《岭南草药志》。为白背叶根之别名,详该条。
痰证之一。见《不居集》卷十七。即寒痰。详见该条。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又名改訾。《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发于胁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灸之。”泛指发于胁部之痈疽。证治见胁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