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瘀血发热

瘀血发热

病证名。指因瘀血所致的发热。《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症发热状类伤寒》:“凡跌扑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胁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省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当归导滞汤,重则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牛膝桔梗、姜汁,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金匮翼·瘀血作热》:“瘀血发热者,其脉濇,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两脚必厥冷,少腹必结急,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当归承气汤。”《不居集》下集:“瘀之日久,则发为热,热涸其液,则干枯于经络之间,愈干愈热,愈热愈干,而新血皆枯,……补之不可,凉之不可,而立大黄虫丸。”因瘀血部位不同,证治各有所异。《血证论·发热》:“瘀血发热者,瘀血在肌肉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支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巳化土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黄芩、柴胡亦治之。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手发摧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参见发热等条。

猜你喜欢

  • 早晨嗽

    一名清晨嗽。指晨起作咳,或晨间咳嗽加剧者。多因气动宿痰、食积所致。《增补万病回春·咳嗽》:“早晨嗽者,胃中有食积也。”《类证治裁》:“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枳壳、桑白皮、枇杷叶、橘红。”《

  • 揄(yú 俞)申

    揄,旧作摇。指明确判断。《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揄,牵引;申,同伸。意谓牵引或伸展四肢来寻找外经上的穴位。

  • 塞因塞用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用止塞的方法治疗塞证。闭塞不通之证,一般应采用通利的治法。但对某些现象是塞,而本质是虚的病证,则不但不能通,反而要用补法,故称反治法。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

  • 费山寿

    【介绍】:见费友棠条。

  • 颏骨

    骨名。指下颌骨体。

  • 李可大

    【介绍】:明代医生。字汝化。杞县(今河南杞县)人。先业儒,考取诸生。后因母病学医,医病效果较好,名振当地,曾任太医院修职郎。

  • 萧亮

    【介绍】:参见杜鸿渐条。

  • 花旗参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西洋参之别名,详该条。

  • 章成之

    【生卒】:1903~1959【介绍】:现代医家。字次公。江苏镇江人。曾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院校,为培养医药人材做出贡献。解放后,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所著有《药物学》、《中西医学名词对

  • 头软

    五软之一。头为诸阳之会。小儿先天胎禀不足,肾之阳虚髓弱,后天营养不良,脾之清阳不升,故头软不能抬举。治宜温肾补脾,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兼服补肾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