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瘀血发热

瘀血发热

病证名。指因瘀血所致的发热。《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症发热状类伤寒》:“凡跌扑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胁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省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当归导滞汤,重则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牛膝桔梗、姜汁,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金匮翼·瘀血作热》:“瘀血发热者,其脉濇,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两脚必厥冷,少腹必结急,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当归承气汤。”《不居集》下集:“瘀之日久,则发为热,热涸其液,则干枯于经络之间,愈干愈热,愈热愈干,而新血皆枯,……补之不可,凉之不可,而立大黄虫丸。”因瘀血部位不同,证治各有所异。《血证论·发热》:“瘀血发热者,瘀血在肌肉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支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巳化土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黄芩、柴胡亦治之。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手发摧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参见发热等条。

猜你喜欢

  • 原气

    亦称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难经·三

  • 魏玉璜

    【介绍】:见魏之琇条。

  • 漩浊

    指小便浑浊。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即便浊。详该条。

  • 照白杜鹃

    见《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 天保采薇汤

    《幼科铁镜》卷二方。羌活、前胡、半夏、陈皮、柴胡、赤芍药、茯苓、川芎、枳壳、厚朴、桔梗、苍术、升麻、葛根、藿香、独活、甘草。水煎服。治时毒烧热,或肿颈,或肿腮,或身有肿毒;或头疮愈后,毒气归内,而致气

  • 齆(wèng 瓮)鼻

    病证名。指鼻塞有脓而不闻香臭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鼻不闻香臭,谓之齆。”即鼻齆。详该条。

  • 徐梦符

    【介绍】:宋代医生。撰《外科灸法论粹新书》1卷,佚。

  • 呷咳

    病名。即呷嗽。见《外台秘要》卷九。详呷嗽条。

  • 构法

    推拿手法。食、中两指并拢,以其指腹在头颞部作圆弧形的推抹。有清醒头目等作用。常用治头痛。

  • 蚶壳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积雪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