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疠风

疠风

病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之一。《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由体虚感受暴疠风毒,邪滞肌肤而发;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初起患处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以及足底穿溃等重症。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久病体虚可兼服何首乌酒外治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必须隔离治疗。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在发病区开展群众性预防宣传教育,收容治疗。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并使不少患者得到治愈。

猜你喜欢

  • 二宝花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 天吊风

    出《医学正传》即慢惊风。详该条。

  • 气虚经行先期

    病证名。属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伤脾,或饮食不节等。以致中气不足,冲任失固,经血妄行,症见经期提前,血量较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白,精神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或心悸,小腹空坠等。治

  • ①(zú)。①尽、终、全,引伸为终究。《灵枢·邪客》:“愿卒闻之。”《千金要方》:“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②人死亡,称卒。③众多。②音促(cù)。①同猝。急、暴、突然。《素问·刺热论》

  • 足太阴经筋病候

    病证名。又名季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 心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心痛痧》:“痧毒冲心,属之于气,则时痛时止,痰涎壅盛,昏迷烦闷,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顺气之剂为主。痧毒攻心,属之于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治宜刺腿湾,服活血之剂为

  • 尩(wàng)羸

    尩,骨骼弯曲变形;羸,瘦弱。指病人身体瘦弱,骨骼关节变形的病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尩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胡脂麻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亚麻之别名,详该条。

  • 直骨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直骨。并定位“在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是穴也。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位于

  • 庄氏紫金丸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八。即紫金丸第二方,见紫金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