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

证名。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脉筋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骨髓即皮肤之下,外部深沉之分,与经络属表,藏府属里之例不同。……至于壮盛素热之人,或酒客辈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伏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用辛凉必矣。一发之后,表解正和。”一说为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一种辨证。《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医宗金鉴》作寒热真假解。如“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参见热在皮肤条。

猜你喜欢

  • 郁气崩漏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抑郁,心气不足,郁久化火,以致血热,经水不以时下,或适来适断,或暴下不止。治宜大补气血,养胃健脾,结合镇坠心火之剂。方用开郁四物汤(四物汤加香附、白术、黄芪、蒲黄、

  • 潜镇

    又名镇潜。镇静安神药和潜阳药合用,治疗因心神浮越表现惊悸失眠或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的方法。镇潜药多为金石、介类质重下坠之品,如磁石、朱砂、生铁落、龙骨、牡蛎、真珠母等。

  • 掖门

    ①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位于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

  • 外疝

    病名。又叫横痃。《外科正宗》卷二:“近之生于小腹之下,阴毛之旁结肿名曰横痃,又名外疝是也。”见横痃条。

  • 夹惊吐

    见《证治准绳·幼科》。即惊吐,见该条。

  • 黄苔黑刺舌

    舌苔老黄而中有黑刺。乃脏腑热极之候。杂病为实热里结;外感为邪已传里、邪毒内陷已深。宜白虎汤、大承气汤,交替间服至苔刺退净。

  • 棉花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 口眼斜外障

    病证名。见清·黄岩《眼科纂要》。即风牵斜。详该条。

  • 窝儿参

    见《陕西中草药》。为窝儿七之别名,详该条。

  • 赤带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下赤候。指从阴道流出淡红似血非血的粘液,淋沥连绵不断,称为赤带。多因忧思积伤心脾,肝郁火炽,灼伤冲任带脉所致。治宜扶脾气、清肝火。方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