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疡医准绳》卷三。即流注疬。详该条。
书名。清嘉庆年间袁氏(佚名)撰。1卷。刊于1828年。本书简要论述麻疹(即瘄)的诊断、治疗及合并症等,并附虞氏麻疹治法一文。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出《分类草药性》。为花蝴蝶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多因肝经余热,上灼于肺所致。《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患惊风,惊止而嗽作,谓之惊膈嗽。”症见咳嗽痰稠,苔黄滑。治宜豁痰利肺,兼以平肝。用二陈汤加钩藤、桑皮。
醪,浊酒;醴,甜酒。甘浊的酒,古代用以治病(见《素问·汤液醪醴论》)。
病证名。小儿解颅黑睛少,白睛多,伴有头大,颅缝开解,囟大筋青等症状者。见于脑积水。《小儿药证直诀》:“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此皆难养,……又肾气不足,则下窜。”
证名。伤寒腹胀之一。见《症因脉治·肿胀总论》。由表邪已解,血蓄下焦所致。症见腹胀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详伤寒腹胀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清心涤热或清宫。是治疗热性病邪入心包的方法。热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高热、烦躁不安、舌质绛、脉细数,可用清宫汤使心包热邪向外透达而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铅粉、乌贼骨、阿胶珠各四十两,枯矾、龙骨各八十两,密陀僧二十两。为细末,粟米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腹粟米汤送下。治肠胃虚滑,下利无度,赤白相杂,脐腹痛,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