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柔痉

柔痉

病名。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一作柔痓。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治用栝蒌桂枝汤加减。亦有因暑热湿热所致者。《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者,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参见条。

猜你喜欢

  • 痢疾草

    ①见《广东中药》。为小飞扬草之别名。②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委陵菜之别名。③见《江西民间草药》。为铁苋之别名。各详该条。

  • 经行或前或后

    见陈稚泉《妇科心得》。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 内经药瀹

    书名。10卷。张骥撰。本书辑录《内经》中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分为阴阳色气味、气运、五岁、穴化、五方、水谷、五宜、五过和药制共九类,分别予以集注,并加按语说明。1923年成都义生堂刊印发行。

  • 小针解

    《灵枢经》篇名。本篇是对《九针十二原》篇所讨论的有关运用小针(微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故名。

  • 何培元

    【介绍】:见何镇条。

  • 白滑黑黄舌

    舌上白苔或左或右,余见黄黑的舌象。见于寒热错杂证。例如素有脾肾阳虚,四肢不温,脉沉细,又有大肠湿热下利、腹痛,宜清热利湿兼温肾健脾(见《四诊抉微》)。

  • 妊娠喉痛

    证名。泛指妊娠期之咽喉疼痛。认为是由于孕妇阴虚火旺,胎气上冲所致。治宜养阴清热,如知母、黄柏、元参、麦冬、薄荷、黄芩等煎服,更应详审脉症,辨证施治。

  • 次小趾

    即第四足趾。又称小指次指。

  • 冷痢

    病名。指痢疾之由肠虚寒客所致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

  • 蠡沟

    经穴名。代号LR5。出《灵枢·经脉》。别名交仪。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络穴。位于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处。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后方有大隐静脉通过。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