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反治。详该条。《医门法律》:“假寒者,清其内热,内清则浮阴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元矣。是当从治者也。”
见《陆川本草》。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多由痰火互结上攻所致。《脉因证治》:“耳接,耳边项上之块核。”治宜内服温胆汤加减。或外出以五倍子、白芷等分为末,蜜调敷。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玄参、牛蒡子、荆芥、葳蕤、贝母、天花粉、马兜铃、桔梗、麦门冬各等分,甘草量减半。水煎服。治麻后余热,咳嗽声瘖。
病证名。见王伯龙《养儿宝》。指孕妇有腹痛,胎动感,兼见阴道出血。初起症状较轻,后逐渐加重,如流血量多,可致流产。参见胎动不安、胎漏、先兆流产等条。
病证名。出《秘传眼科龙术论》。因蟹睛初起,头眼剧烈疼痛,致人坐卧不宁,热泪如涌,羞明难睁,故得此名。详蟹睛条。
病证名。①指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见《婴童百问》。多系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明·薛铠《保婴撮要》:“原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原也。治法必先以
病证名。《东医宝鉴·外形篇》:“风晕,伤风眩晕,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作。宜川芎散、芎散。”参见眩晕、伤风眩晕条。
书名。4卷,分26门。清·王泰林撰,方耕霞整理。刊于1898年。本书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其中连续复诊医案颇多,可以前后推究,看出药效与病情的转变。案后附方氏所加按语,每门后又
出《药性切用》。为通草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