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服法之一。某些药剂无须煎煮,而是先放在碗内,把煎好的药汤冲入,搅匀后服。散剂(如琥珀末、田七末、白芨末)、丹剂(如紫雪丹)、小丸(如六神丸)、自然汁(如鲜藕汁)及某些药物(如芒硝),需用冲服。
病证名。指感受外邪而见胁痛者。《景岳全书·胁痛》:“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医学入门》卷五:“外感胁痛寒热者,小柴胡加枳、梗。”参见感冒胁痛、运气胁痛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都气丸,见该条。
见《江西草药》。为水龙骨之别名,详该条。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介绍治水病的五十七个穴位和治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及其机理,故名。文中首先论述风水病的原因、症状及其病理变化,作出了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著名论断。
病证名。指由于所愿不遂而致之经闭。《叶氏女科证治》:“妇女情欲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宜服秘元煎(远志、山药、芡实、炒枣仁、白术、茯苓、炙甘草、
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气的肃降有密切关系。《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后世据此而立“肺为水之上源”的论说,如果肺气肃
出《本草图经》。即桑枝,详该条。
病名。泛指鼻不闻香臭。《外科大成》卷三:“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此乃鼻病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治宜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病证名。指婴幼儿伤乳、伤食而致的胃肠病。多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所致。单纯饮乳积滞者,参见乳积条。乳食俱伤积滞者,称宿食不消。《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