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病

心病

病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疹,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难经·十六难》:“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脉经》卷六:“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君火包络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甚则神明湛湛,血衰则志气昏蒙。凡火之有余,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则心病之有余不足,讵得与运气司天之火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战,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余不足,使归于和而已。……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于在经络者病之也。若胸腹腰胁时皆心与心包之所在,故先病于本经也,其虚而腹胸大,则缘脾胃不上纳气于心而然,虚而胁下与腰相引痛,又缘肝肾不上贡精于心而然,此其病非止于本经络,可由本经络而推者也。”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参见心病各条。

猜你喜欢

  • 阙上

    阙之上、天庭之下的部位。古人认为可作望诊咽喉病证的参考。《灵枢·五色》:“阙上者,咽喉也。”近人报道此处涂敷巴豆朱砂膏防治白喉获效。

  • 雀啄脉

    七怪脉之一。脉象急数,节律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 退翳丸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方。当归、川芎、白蒺藜、菊花、羌活、密蒙花、蔓荆子、荆芥各一两,地骨皮、川椒各七钱,菊花、蝉蜕、天花粉、楮实子、黄连、甘草各三钱,木贼(童便浸)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钱。有

  • 小儿腹胀

    病证名,小儿腹部胀满。《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脏腑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若脾虚,冷移于胃,食则不消。”明·陈治《幼幼近编》:“小儿腹胀,有虚有实。小便不利,闷乱喘急者,此邪气

  • 杨文翰

    【介绍】:见方贤条。

  • 催生

    指服药以助产母之正气,令儿速生之法。杨子建《十产论》:“催生者,言欲产时,儿头至产门,方服药催之。或经日久产,母困倦难生,宜服药以助其血气,令儿速生。”

  • 庞安时

    【生卒】:约1042~1099年【介绍】:北宋著名医家。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自幼随父学医,对于古代医籍有较深的研究。后患病耳聋,更加专心钻研医学,他编写的《伤寒总病论》阐发了张仲景《伤寒

  • 赶狗木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苦木之别名,详该条。

  • 见点

    痘疮始出的迹象。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 三物白散

    即白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