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山姜

山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姜

药材名称山姜

拼音Shān Jiānɡ

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江西婺源]

来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Miq.,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均可采挖,洗净晒干。(果实为建砂仁,参阅砂仁附注项下)

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高40~60厘米。根状茎分枝,多节,幼嫩部分红色,生细长而稀少的须根。茎直立,丛生。叶互生,常排为二列,长椭圆形或快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密生茸毛。5~6月间开花,总状花序顶生于有叶的茎顶,密生锈色茸毛,长10~15厘米,物大苞片;花白色稍带红条纹,物小苞片;花萼圆筒状,长1厘米,红色,表面密生毛。种子多数。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林下阴湿出。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牙痛,胃痛。

用法用量1~3钱。

复方1.风湿痹痛;山姜根、钩藤全草、铺地、蜈蚣桑枝各5钱,白酒1斤,浸泡5天,每天服药0.5~1两,每日2次。

2.跌打损伤;山姜根、茜草根各5钱,大血藤根1两、牛膝泽兰各3钱,白酒1斤,浸泡3~7天,每服0.5~1两。

3.胃痛;山姜根、乌药各1~2钱研末,温开水送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山姜

药材名称山姜

拼音Shān Jiānɡ

别名美草(《本草经集注》),箭杆风(《草木便方》),九姜连(《峨帽药植》),姜叶淫羊藿(《贵州民间方药集》),九龙盘(《贵阳民间药草》)。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姜科植物和山姜根茎全草。在栽种2~3年后的3~4月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分歧。单叶互生,3~4片,2列,叶片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密被茸毛。总状花序,密被锈色茸毛,长10~15厘米;花白色带红条纹,长约25毫米;花萼圆筒状,长1厘米,直径4毫米,先端3裂;花冠长圆形,先端3裂,花萼与花冠均被绢毛;唇瓣卵形,有波状缺刻,橙红色;雄蕊1;花柱1,超过药隔,子房下位。果实阔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红色,表面被细毛;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花(山姜花)、种子(土砂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沟边或林下湿地。分布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性味辛,温。

①《本草拾遗》:"辛,温。"

②《纲目》:"辛,热,无毒。"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活血。治脘腹冷痛,风湿筋骨疼痛,劳伤吐血,跌损瘀滞,月经不调。

①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②《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③《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

④《峨帽药植》:"治无名肿毒。"

⑤《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

⑥《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劳伤吐血:九姜连(童便泡七日,取出阴干用)三钱,一口血三钱,山高梁三钱。泡酒半斤,每服一两。

②治虚弱咳嗽:㈠九姜连三钱,大鹅儿肠三钱。炖肉吃。㈡九姜连粉末一两,核桃仁一两。加蜂糖二两,混匀蒸热,制成龙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

③治久咳:九姜连根(石灰水泡一天,用淘米水和清水洗净,蒸热,晒干)二钱,白芷二钱,追风伞二钱。泡酒一斤,每服一两。(选方出《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姜

药材名称山姜

拼音Shān Jiānɡ

英文名Rhizome of Japanese Galangal

别名和山姜、九姜连、姜叶淫羊藿九龙盘、姜七、高良姜、鸡爪莲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japonica (Tunb.)Miq.[Globba japonica Thunb.;Languas japonica(Thunb.)Sasaki]

采收和储藏:3-4月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山姜,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茎横生,分枝。叶片通常2-5片;近无柄至具长达2cm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mm,被短柔毛;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长约9cm,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间常有退化的小花残迹可见;小花梗长约2mm;花萼棒状,长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cm,外被绒毛,后方的1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mm;唇瓣卵形,宽约6mm,白色而具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2-1.4cm;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被短柔毛,熟时检红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长约5mm,径约3mm,有樟脑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气候。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夹砂土或腐殖质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3-4月,结合采挖,把老株分成数篼,每篼留地上茎3-4根,按行株距50cm×40cm开穴,每穴栽1篼,填土,淋水。

田间管理,栽后当年除草、追肥3次,第2-3年除草4次、追肥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化学成分根茎含9(10)-佛术烯-11-醇[Δ9(10)-eremophilene-11-ol],9-羟基山姜内酯(9-hydroxyalpinolide),二氢沉香呋喃(dihydroagarofuram),10-表-γ-桉叶醇(10-epi-γ-eudesmol),3β,4β-环氧沉香呋喃(3β,4β-oxidoagarofuran)山姜烯酮(alpinenone),山姜萜醇(alpiniol),广藿香奥醇(pogostol),汉山姜过氧萜酮(hanalpinone),异汉山姜过氧萜醇(isohanalpinone),山姜内酯过氧化物(alpinolide peroxide),6-羟基山姜内酯(6-hydroxyalpinolide),汉山姜环氧萜醇(hanamyol),山姜内酯(alpinolide),呋喃天竺葵酮(furopelargone)A和B,α-沉香呋喃(α-agarofuran),4α-羟基二氢沉香呋喃(4α-hydroxydihydroagarofuran),3α,4α-环氧沉香呋喃(3α,4α-oxidoagarofuran),β-桉叶醇(β-eudesmol),汉山姜过氧萜醇(hanalpinol),6,9-愈创木二烯(guaia-6,9-eiene),10-表-5β-氢过氧基-β-桉叶醇(10-epi-5β-hydroperoxy-β-eudesmol),10-表-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10-epi-5α-hydroperoxy-β-eudesmol),4,10-表-5β-羟基二氢桉叶醇(4,10-epi-5β-hydroxydihydroeudesmol)。叶中含小茴香酮(fenchone),1,8-桉叶素(1,8-cineole),小茴香醇(fenchyl alcohol),α-和β-蒎烯(pinene),龙脑(borneol),桃金娘醇(myrtenol),桃金娘醛(myrtenal)。

药理作用1.对离体胸管平滑肌的影响山姜小剂量对豚鼠小肠无影响,大剂量呈抑制作用,和山姜对乙酸胆碱和氨化钡引起的大鼠肠管紧张性、强直性收缩均有部分始抗作用,和山姜的挥发性部位,可使兔肠管轻度兴奋,然后转入明显抑制,张力降低,收缩频率减慢,振幅减少,并随着浓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酸胆碱、氯化钡引起的肠管兴奋和痉挛。

2.抗溃疡作用 山姜水煎剂灌胃对幽门结扎型、应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蚓噪美辛(消炎痛)型胃溃疡作用不明显。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总酸度与游离酸度,对高体胃条有短暂收缩兴奋作用,随即转入抑制,降低胃张力和抽抗乙酸胆碱引起的胃收缩。

3.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1/160(抑菌力达中度),最低杀菌浓度(MBC)是1/80(杀菌乃为低度),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抑杀菌作用分别是1/40和1/10,属低度有效,对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均不表现抑、杀菌作用。

4.毒性小鼠灌服山姜25g/kg(最大容积)1次,观察3d均未见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热浸液1.62g/kg,连续30d,结果各组间体至增加光明显差异。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病理检查无特殊异常。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活血。主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

复方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2.《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3.《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4.《峨嵋药植》:治无名肿毒。5.《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6.《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2.《本草图经》: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3.《纲目》: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三十六荡

    《中药大辞典》:三十六荡药材名称三十六荡拼音Sān Shí Liù Dànɡ别名老君须;鸡骨香、双飞蝴蝶(《南宁市药物志》),土细辛、藤叶细辛、哮喘草、关腰草、芒尾蛇、毛

  • 金线草根

    《中药大辞典》:金线草根药材名称金线草根拼音Jīn Xiàn Cǎo Gēn别名海根(《本草拾遗》),铁棱角三七、铁箍散(《浙江天日山药植志》),蓼子七(《四川常用中草药》),土三七、铁拳头

  • 小铜锤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铜锤药材名称小铜锤拼音Xiǎo Tónɡ Chuí别名铜锤草、美形金纽扣、细麻药、小麻药、过海龙、黄花草、遍地红、乌龙过江来源菊科金纽扣属植物美形金纽扣Spi

  • 红白二丸果

    药材名称红白二丸果拼音Hónɡ Bái èr Wán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中华秋海棠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eonia sinensis A.DC.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

  • 枳椇木皮

    《中药大辞典》:枳椇木皮药材名称枳椇木皮拼音Zhǐ Jǔ Mù Pí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枳椇子"条。性味《纲目》:&qu

  • 土沉香

    药材名称土沉香拼音Tǔ Chén Xiānɡ别名沉香[广东]、白木香、芫香、六麻树、女儿香、芽香树来源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以含树脂

  • 安胎药

    药材名称安胎药拼音ān Tāi Yào别名骨筋草、吓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酢浆草科植物无柄感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ophytum sessile(Buch.Ham.)K.Kunth采收和

  • 癣草

    药材名称癣草别名珠子草、水茎、豌豆仁草来源大戟科癣草Euphorbia peplus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性味苦,寒。有毒。功能主治杀虫,解毒。主治癣疮。用法用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

  • 及己

    《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己药材名称及己拼音Jí Jǐ别名四叶对、四皮风、獐耳细辛、四角金、对叶四块瓦来源为金栗兰科金栗兰属植物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 (Thunb.)Ro

  • 土木贼

    药材名称土木贼拼音Tǔ Mù Zéi别名木贼(《滇南本草》),纤弱木贼、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节节草、斗眼草、豆根草、锁眼草(《滇南本草》整理本),笔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