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季胁痛

季胁痛

证名。出《灵枢·经筋篇》。指软肋部疼痛。多由肝虚所致。《医学芻言》第十四章论两旁季胁痛认为“一属肝血虚,一属肝气虚也。”肝气虚常兼见胆怯善惊,疼痛绵绵不止,视物昏糊,耳鸣等症,治宜四君子汤乌梅丸等方。肝血虚,常兼见时时烦热口干,持续隐痛或有拘急感,头眩眼花舌质红等症,治宜一贯煎补肝散等方。季胁痛亦可由肾虚所致。《张氏医通》卷五:“季胁痛,无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参见胁痛条。

猜你喜欢

  • 栝萎煎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栝蒌一个(制熟去仁,以童便一升相合,研绞取汁),酥一两,生甘草末一分,蜜三两。加水慢火煎如稀饧,每服五分,清粥饮调下,日四、五次。治小儿咳嗽不止,心神烦闷。

  • 李文煌

    【介绍】:清官吏。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公元1652年进士。喜好医方。因幼科最难调治,其中痘疹传变尤速,故留心辑访良方。后得《建松堂简易痘疹良方》,一名《济幼慈航》6卷,刊刻行于世。首绘儿面应身图,次

  • 羞明怕热症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热亮之处,则目痛涩,畏避不能开,火郁于上也。”羞明且懼热,属火燥血热之阳证。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龙木秘方蜜蒙花散或东垣泻热黄连汤加减。参见羞明条。

  • 温肾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熟地黄一斤,肉苁蓉(酒浸)、麦门冬、牛膝(酒浸)、五味子、巴戟天、炙甘草各八两,茯神(去木)、炮姜各五两,杜仲三两(姜汁淹,炒断)。为末,每服二钱,空腹温酒送下,日二、三次

  • 苍龟探穴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向上下左右四方斜刺,每方均按浅、中、深三层行三进一退的“钻剔”动作。有通行经脉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经脉壅滞之症。

  • 赤水玄珠全集

    见赤水玄珠条。

  • 伏邪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

  • 乌泡叶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叶之简称,详该条。

  • 肘尖

    ①骨名。即尺骨鹰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肘骨者,肐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②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

  • 邪热

    ①病因之一。即热邪。详该条。②证候之一。指外邪引起的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