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腑病

太阳腑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为太阳经邪热不解,内犯膀胱所致。有蓄水与蓄血之分。《伤寒溯源集·中风失治》:“太阳者,膀胱之经也。……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太阳之邪传里,膀胱府病,水气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伤寒辨证》卷四:“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伤寒医诀串解》卷一:“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太阳证,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证,宜桃仁承气汤。”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详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条。

猜你喜欢

  • 熇(hè 贺)

    ①火热炽盛。《素问·疟论》、《灵枢·逆顺》:“无刺熇熇之热。”《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熇熇喝喝然。”②喻性格热情。《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熇高高。”

  • 铁脚威灵仙

    见《本草纲目》。即威灵仙。详该条。

  • 黄药根

    出《开宝重定本草》。即黄药子,详该条。

  • 马蛇子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石龙子之别名,详该条。

  • 心脾郁

    郁证之一。多由忧思过度,以致心脾气机郁结不舒。《类证治裁》卷三:“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参见五脏郁证条。

  • 禁方

    即秘方。过去在私有观念支配下,某些保存不传的秘方称禁方。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打破私有观念,公开秘方,所谓禁方、秘方已失去原来“禁”、“秘”的意义。

  • 热极生寒

    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有如夏热转变为秋凉冬寒。一般由热转寒多因正气耗伤,属病情逆转。如热性病热极伤阴,阴竭而至阳脱,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 外感腰痛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腰痛总论》。指感受外邪所致的腰痛。主要有风湿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三种。另有风腰痛、风寒腰痛、风热腰痛、湿腰痛等也属外感腰痛。一般以实证居多。治疗以祛邪通络为主。详各该条。

  • 接骨发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因湿热凝聚而成。生于小腿之下,跟骨之上。初如核桃,色红漫肿,微胀痛,脓宜速溃,迟则脓毒伤筋。早期治同外痈;若迟溃则伤筋脉。治同无头疽。

  • 病后瘖

    即肾怯失瘖。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