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SP8。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踝下缘下3寸,胫骨后缘处。一说:“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循经考穴编》)。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乳香、没药、白胶香、密陀僧、红豆、白芷、大豆、川芎、赤芍药、自然铜(火煅醋淬如银为度)、瓜子仁、当归、水蛭各四两。为细末,以黄蜡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黄米酒煎开,病在上食后服,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朝天罐之别名,详该条。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分心木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约公元九世纪以后著作,撰人佚名。内容记载人体寄生虫名称、形态、图形及治疗方药,但杂有浓厚的道家迷信色彩,有些图像富有想象力。后收入《夷门广牍》中。
即砭石。《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肺形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八。即紫金丸第二方,见紫金丸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五风变内障。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即半边旗,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