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不伏水土痢

不伏水土痢

病证名。指易地生活,肠胃一时不能适应当地水土而致的下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参见水谷痢条。

猜你喜欢

  • 本草纲目拾遗

    药物学著作。10卷。清·赵学敏撰。刊于1765年。本书收录《本草纲目》一书所未载,或已载而需予补充的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诸谷、诸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18类共92

  • 耳上发际

    即耳上,见该条。

  • 谷蘖

    出《澹寮方》。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 春温三字诀方歌

    见春温三字诀及三字经合编六种条。

  • 庵罗果

    出《开宝重定本草》。为杧果之别名,详该条。

  • 葭花

    出《尔雅》。为芦花之别名,详该条。

  • 龙舌叶

    见《广东中草药》。为龙利叶之别名。详该条。

  • 王季浩

    【介绍】:见王朝弼条。

  • 太医署令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

  • 五液之一。即眼泪。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为透明的水样液体,具有清洁和润泽眼珠的作用。若非因悲泣而流泪者,多属病态,常与肝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