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齁(hōu 喉)喘

齁(hōu 喉)喘

证名。见《医说》卷四。又称齁。指喘急而喉中有痰鸣声,类哮证。多因过食鱼虾盐咸,内有积痰寒饮,外寒与内饮搏击,肺气壅阻所致。《金匮翼·齁喘》:“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若肺有积热,热为寒束者,宜越婢汤主之。……丹溪治齁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已发,用攻邪气为主,越婢、青龙,泄肺蠲饮之谓也。”《万病回春·哮吼》:“凡遇天阴欲雨,便发齁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传者。”《医学传灯·齁喘》:“齁喘之病,方书皆名哮吼,为其声之恶也。此因误啖盐酱咸物,搏结津液,熬煎成痰,胶粘固结,聚于肺络,不容呼吸出入,而呼吸正气反触其痰,所以喘声不止也。肺有痰热,毛窍常开,热气得以外泄,所以伏而不发,一遇秋冬,寒气外束,邪热不得宣通,故令发喘。脉来浮数滑大者,宜用定喘汤。……齁病属热者固多,而肺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脾胃虚寒,气不能运,积成冷痰,上注于肺,亦成齁喘。其人四肢厥冷,脉沉细缓,按之无力,即其候也。宜用六君子汤加款冬、金沸草杏仁、炮姜治之。”

猜你喜欢

  • 肝痈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胜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

  • 因其重而减之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减,减少、减轻。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瘀血结块,用破瘀消癥的方药攻削,使之

  • 御药院同监

    金代医官职称。为御药院低等医官,官阶从九品。参见御药院条。

  • 胆火

    证名。指胆火偏盛所出现的证候。《张氏医通·火》:“目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所动也。”《类证治裁·火症》:“胆火,眩晕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栀、桑叶、连翘、龙胆草。”参见胆病条。

  • 章楠

    【介绍】: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曾到过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请教,读医书较多,以医术闻名。著有《医门棒喝》一书(1825年)。受叶天士、薛生白关于温病学说的影响较大,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

  • 严用和

    【介绍】:南宋医家。字子礼。庐山人。从名医刘开学习,精通医术。主张结合时宜治疗疾病,反对套用古方,通过长期临证实践,将亲身应用有效药方及古人可用之方汇集整理,于1253年(宝祐元年)编成《济生方》10

  • 湿痰流注

    流注病的一种。见《外科枢要》卷二。因脾虚气弱、湿痰内阻,复感邪毒,流溢于营卫肌肉之间所致。《疡医大全》卷二十九:“湿痰流注初起肿痛无头,皮色不变,久而不治,则发热作脓。”溃后脓液稀白,脓尽渐愈。治疗:

  •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见温病条辨条。

  • 口水

    涎唾、口津的俗称。

  • 针法

    ①针灸疗法的一大类。指用金属制的针刺激体表穴位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调整营卫气血的作用。②指针刺手法。或称刺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过程所运用的各种方法。③眼科手术方法。有锋针法及金针拨障法两种。二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