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清·徐辑。刊于1750年。包括《达生篇》、《种痘法》、《福幼篇》三种。
出《植物名实图考》。为菟葵之别名,详该条。
痿证之一。见《医宗必读·痿》。指皮毛痿。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所载位置与肩柱骨同。见该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二。又名冒暑眩晕、感暑眩晕。症见眩晕欲仆、口渴,烦躁,或见身热,甚则昏不知人,脉虚。治宜解暑化湿。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参暑湿眩晕条。
【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云密。湖北清江人。明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明亡后,隐居三十余年,究心医术,於1666年撰《本草述》一书(1690年刊行)。
见《广东中草药》。为天文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鸭脚艾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刺络疗法、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或小眉刀等针具刺破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扣刺,滚刺,或小眉刀挑刺放出少量血液。施术时,应
证名。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目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