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目窗,见该条。
脏腑惊证之一。详该条。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其法进针后稍许摇动针柄,逐渐深入至骨所,然后短促提插。故名短刺。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胸侧部,腋前皱襞直下,第三肋间隙中。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以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介绍】:元代医生。与孙永贤合著《永类钤方》。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面黑子。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黄花倒水莲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部位名。①《灵枢·忧恚无言篇》:“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重楼玉钥》卷上:“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类经》卷二十一:“人有二喉,一软一鞕(即硬),软者居后是谓咽喉,
气功功法。是一套在胎息基础上加以引导,“还精补脑”的静功之法。见于《上洞心丹经诀》。
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属阴属阳两大类型的人。参见阳人、阴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