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见肩三针条。
病名。指患喉痹时合并腮腺肿痛者。《本草纲目》稻附方:“喉痹、叱腮。用糯米三升,……水调如膏药,贴项下及肿处,一夜便消。干即换之。当令湿为妙。”
证名。亦称筋瘛。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筋,则为筋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张氏医通·
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即内蒸。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详五蒸、二十三蒸条。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介绍】:见虞惊条。
即水痘,详该条。
综合性医著。30卷。日本·丹波康赖撰于982年。本书辑录整理了我国唐代以前多种医书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理论及各科临床。卷1治病大体及服药法、合药法等;卷2针灸孔穴;卷3~14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
病名。指喉关上部红肿疼痛。《喉科秘旨》卷下:“喉单,此症因肝火郁热,动风而生,关口上部下垂,根大头小,红色大痛。”治宜泻火解毒。用三黄凉膈散加减。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八。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部污染而成之疮。治疗同一般疮疡处理。又称脐漏,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