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殠,“腐气也”(《说文》)。即口臭。详该条。
病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绿风内障。详该条。
【介绍】:见王琦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见遂生编条。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欠详。著有《玄秘会要针经》五卷。
病证名。指因病后余邪未净,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者。《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又:“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参见嗜卧条。
出明·薛铠《保婴撮要》。即嗽唾脓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