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疮

耳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由肝、胆、三焦湿热上冲所致。症见左耳或右耳,或两耳生疮,焮红肿痛,或破流脓水,身发寒热。又《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疮生于两耳,时差时发,亦有脓汁,如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旋耳疮条。

猜你喜欢

  • 内丹

    气功术语。道家称进行气功炼功活动,吐故纳新,为炼内丹。

  • 枫球子

    见《中药志》。为路路通之别名,详该条。

  • 夜合叶根

    见《贵州草药》。又名夜关门。为豆科植物马鞍叶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Oliv.的根。分布陕西、湖北、广西及西南地区。苦、涩,平。止泻,安神,止痛,散结。①治腹泻,心悸失眠,筋骨疼痛。内服

  • 解剖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眼睑。详该条。

  • 药材学

    书名。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编。本书系统地整理了药材学的总论及700余种药材的生产、鉴定和应用知识,并附有药用动植物、药材外形、饮片及组织粉末等图共1300余幅。是一部较大型的药材参考书。1960年由

  • 小儿丹毒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较为全面地列举了各种小儿丹毒,此后历代文献沿袭引用并加以发展,其名称计有:胎热丹毒、赤游风、胎毒发丹、滞热丹毒、食滞丹毒、伤食发丹、赤丹、

  • 啜脓膏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

  • 产后子宫不收

    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 水浮钱

    见《福建中草药》。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 集验简易良方

    书名。4卷。清·德丰辑。刊于1827年。卷1~2为内、妇、儿科及针治、膏药等验方汇录;卷3为草药图说,收载地方草药60种,详其主治并附药图;卷4为外科良方。本书新收草药多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