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引起的痉病。《外科枢要》卷三:“大凡痈疽溃后,筋微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汗出,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传变,虽与
见《寓意草》。即恶阻。详该条。
指口内呼出秽浊的臭气。又名口气、口殠。《诸病源候论·口臭候》:“口臭,由五脏六府不调,气上胸鬲。”《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宜加减甘露饮,或心劳味厚之人,亦口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脏固脾属……,主絪缊化醇,生而勿灭,予而勿夺,曰育德廓”。因命门主火,脾得命门之火,方能发挥运化水谷精微以资
病证名。指气虚肺寒或肾阳虚衰,阴火上逆所致的气喘。属肺气虚寒者,喘逆常兼咳嗽,音低,乏力,自汗,怯冷等症。《张氏医通·喘》:“虚冷上气,劳嗽喘乏。”治宜益气温肺散寒,如参苏温肺汤、保元汤、人参定喘汤等
病名。全称应作肺风酒刺。《外科大成》卷三:“肺风由肺经血热郁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服荷叶煮糊为丸;白矾末酒化涂之。”即粉刺。详该条。
病名。指头顶部骨损伤。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证治详见脑骨伤条。
出《脉经》。指月经,详该条。
病名。暑天发生的热疖。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多为感受暑温湿热,蕴蒸肌肤而成。初起皮损如小豆,根部红晕,继而肿痛,常伴有发热心烦,口苦舌干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荆防败毒散加藿香、黄连、石膏。相当于
出《素问·脉要精微论》。下肢踝以下部分,由踝、跖、趾组成,上接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