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谷
【介绍】:
见王惟德条。
【介绍】:
见王惟德条。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阳明之别。《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发狂;虚则为足胫部肌肉萎缩,弛缓不收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方。朱砂(水飞)、蟾酥(人乳泡)、轻粉、胆矾各五钱,铜绿、血竭各一两,雄黄、枯矾各二两。为细末,面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葱白三寸嚼烂包药于内,热汤吞服,使汗出。治疔毒入腹,烦闷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仙茅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由劳伤、肾虚所致之耳聋。《诸病源候论》卷三:“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鸣。”治宜补益肾气。方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书名。4卷。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本书是作者晚年研究《内经》的心得。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26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五声解、问法解、诊法解、医方解、十篇和喘
病证名。系指耳鸣如箫声。《东垣十书》:“心脏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参见耳鸣条。
病证名。指经闭上逆,两目赤肿。《张氏医通》卷八:“女人逆经,血灌瞳神,满眼赤涩者,乃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行于上。如有胬肉,切不可钩割,只用四物加行气破血通经药,经行则血翳自退,势甚,必加酒大黄下
经穴名。代号ST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谿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正骨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