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郁热伏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证名。上厥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下竭,指下部真阴真阳衰竭。实质上,是指下部真元亏竭引致昏厥的病机。
《伤寒论》方。猪肤一斤。水煎去滓,加白蜜一升,铅粉五合,熬香和匀,分六次服。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介绍】:见许佐廷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慎柔五书》卷四方。乌鸡卵(去黄)五枚,吴茱萸三升,黄蜡三两,干漆四两,粳米粉半升。同入锅内,火炼至稠为丸,小豆大,每服一百二十丸,隔宿不食,清晨米饮送下。治肝劳热,令人畏恐不安,眼中赤壅者。
【介绍】:明代医家。字繇生,号晋公,自称芦中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受父亲影响,继承医业,历十八年编成《本草乘雅半偈》一书。后又编有《摩索金匮》、《伤寒金鎞疏钞》、《学古诊则
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樟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又名盘肠痛、肠痛。多由小儿脾气不足,感受寒邪风冷,搏于肠间所致。症见腹痛曲腰,叫哭不已,不乳,面色青白,两眉蹙锁,大便泻青,额上汗出等。治以温运脾阳,行气止痛。用金铃子散或沉香
病证名。指水肿以血瘀为主者。《丹溪心法·水肿》:“其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多因瘀血留滞,血化为水所致。主要表现为四肢浮肿,皮肉间有红丝血痕,或妇女经水先断,后见水肿,少腹胀痛拒按,小便清长等。
见《辽宁经济植物志》。为红旱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