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之际。属于暑温暑风暑痉暑厥范围。暑热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在阳明气分。临床以发病急,病情变化大,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等为主症。在恢复期和后遗症阶段,又可有余热稽留和各种轻重不等的神经精神症状。由于本病的发病季节,正值“暑气下迫,湿气上腾”即暑湿行令的时期,因此,暑邪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暑为阳邪,易于化火动风,所以高热可引起抽搐、昏迷;即所谓热极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而热、痰、风三者的病机转归又是互为因果,互有联系,尤其在重型病例中,病情来势凶猛,常因高热、昏迷、抽搐的持续,而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其主要转归是热、痰、风相互充斥,风火相煽痰闭清窍,从而由闭及脱,而产生呼吸不整,面色灰滞、白,四肢不温,腹胀,脉息微细而促等内闭外脱的危象。在重症病例中,热、痰、风三症往往互为存在,在早期,多属实证闭证;在后期,若因病邪久留,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受到严重的耗损,余邪留在经络,或津液耗损,则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往往留有各种轻重不同的后遗症。治以清暑解毒为主。初起在表,用新加香薷饮;暑热偏重,用白虎汤加减。同时,因暑必挟湿,所以需配合芳香化湿之剂,如甘露消毒丹;暑风盛者,用羚角钩藤汤;暑湿挟痰,用温胆汤加减;严重病例,高热者,配紫雪丹;昏迷者,配安宫牛黄丸;惊厥者,配至宝丹。恢复期发热,多为余邪未尽,可用清络饮。呼吸衰竭,可取膻中中府肺俞等,用10%人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危重病例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 野丈人

    出《神农本草经》。为白头翁之别名,详该条。

  • 巨处

    见五处条。

  • 耳眩

    指耳屏的软骨。在外耳门前侧,左右各一。

  • 足太阳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经别》。即足太阳经别,见该条。

  • 大常山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三对节之别名,详该条。

  • 加减玉女煎

    《温病条辨》卷一方。原名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生石膏一两,知母、玄参各四钱,生地黄、麦门冬各六钱。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气凉血。治太阴温病,气血两燔,口渴,脉数,舌绛等。

  • 敦痈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脱疽之色赤、肿痛如汤泼火燎者。见该条。

  • 伤酒泄泻

    病证名。见《医略六书·泄泻》。又称酒泄。参见该条。

  • 黄济之

    【生卒】:十五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字世仁。浙江余姚人。精于医术,著有《本草权度》一书。

  • 镵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又称箭头针。《灵枢·九针论》:“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其针头部膨大,末端锐尖,形如箭头。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