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中草药》。为小白撑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张氏医通·腹痛》:“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本证亦可由虫积引起。参见脐中痛、虫积腹痛条。
骨名。即肱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内经》诊候痈疽生于体表,内连五脏的五个重要部位。《灵枢·寒热病》:“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见《广东中草药》。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候。出《肘后方》卷七。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
病名。因食病猪肉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诸病源候论·食猪肉中毒候》:“凡猪肉本无毒,其野田间放,或食杂毒物而遇死者,此肉则有毒。人食之则毒气攻藏,故令人吐利困闷不安。”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木蓝之别名,详该条。
干燥。《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