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野生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王不留行之处方名,详该条。
证名。指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如严重出血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大治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见《分类草药性》。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见肩三针条。
见《江西草药》。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天井、肩井两穴的合称。详见两间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病证名。又名嗌乳。乳哺儿常见病。《证治准绳·幼科》:“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治宜节制乳食,并服健脾消乳之剂。如消乳丸(《婴童百问》:陈皮、甘草、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