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山茱萸散

山茱萸散

①《千金翼方》卷十六方。山茱萸、炮附子山药、王荪、肉桂干地黄、炒干漆秦艽、炮天雄、白术各半两,狗脊(原书无剂量)。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食前酒送下,日三次。治风跛痹,偏估,半身不遂,疼痛呻吟。②《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山茱萸、防风各一两,山药、川芎细辛菊花、炮天雄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送下。治头旋目疼,身体痛。③《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方。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去皮)各三分,当归、炮附子(去皮脐)、川芎、芍药、炙石苇、肉桂(去粗皮)、人参、地脉草、石斛(酒浸,焙)、菟丝子(酒浸,炙)、炙甘草各五钱,巴戟天(去心)、远志麦门冬(去心,焙)、肉苁蓉(酒浸去皱,炙)、炒干地黄各一两,炮姜一分。为末,每服二至三钱匕,温酒或醋浆水调下。治热气结聚,发背痈疽,经年不愈者。

猜你喜欢

  • 黄微干苔舌

    全舌纯黄,微干少津。伤寒传至阳明府,寒邪已化火,胃有实热,津液受灼。可见大热大渴、谵语等证,宜白虎汤,服至黄苔渐退。如杂病里证见此舌者,是脏腑皆热极、宜酌用三黄承气之类(见《辨舌指南》)。

  • 黄药脂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黄药子,详该条。

  • 燥矢

    证名。矢通屎。又称燥屎。指燥结的粪便。多因胃肠实热内结,津液被耗而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治宜急下存阴等法。

  • 酒胀

    胀病之一。《张氏医通·腹满》:“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溲便俱有血,用利药转加,其脉数而涩。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

  • 上气鸣息

    见《肘后备急方》。指气喘而见痰鸣声音。《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参见痰喘、痰甚喘、齁喘、哮证条。

  • 千层纸

    见《广西中草药》。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

  • 血呕

    病证名。指呕吐食物和血液之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下满,食入即呕,血随食出,名曰血呕。此由瘀蓄冷血,聚积胃口之所为也。”详蓄血吐血条。

  • 清热泻湿汤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九方。黄柏(盐酒炒)、苍术各一钱,苏叶、赤芍药、木瓜、泽泻、木通、防己、槟榔、枳壳、香附、羌活、甘草各七分。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泻湿。治脚气。若痛加木香;肿加大腹皮;热加

  • 走马疳

    走马牙疳的简称。《外科正宗》卷十一:“走马牙疳,言其患迅速,不可迟治也。乃痧痘余毒所中,又有杂病热甚而成者。初起牙龈作烂,随即黑腐作臭,甚者牙龈脱落,龈傍黑朽;不数日间,以致穿腮破唇。”详见走马牙疳条

  • 额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赤疽、风气二疽。总由火毒蕴结而成。若初起疮顶塌陷,干焦色紫,不生脓者危重;红肿局限者轻。初宜服荆防败毒散,次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将溃气虚者,服托里透脓散;气实者服透脓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