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气滞血瘀证候的治法。临床常用于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月经不调、跌扑劳损、冠心病心绞痛、产后恶露不行等一切属于气血涩滞之证。常用药如香附子、金铃子、郁金、当归、丹参、赤芍、延胡、桃仁、红花等。
病证名。指因多食牛肉停滞不化者。《医钞类编》卷九:“牛肉积,捣马鞭草汁或生姜汁饮之。”参见肉积条。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外感湿邪,郁而不散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
指申时。《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十二时条。
病名。由于酷日曝晒所致的皮肤疮疡。《外科启玄》卷九:“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受酷日曝晒,先疼后痒而成疮。”其症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斑、肿胀,甚者发生水泡,灼热、瘙痒、刺痛,轻者一两天逐渐消退
又称腋胑,俗称胳肢窝。指人体的上臂与胸壁连接的凹陷处。其皮下有丰富的汗腺,脂肪组织,底部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还有淋巴结群。为手三阴及足少阳经脉所过之处。
见温疫论条。
【介绍】:五代药学家。一说宋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海带之别名,详该条。
出《雷公炮炙论》。为草薢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