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条辨
见伤寒温疫条辨条。
见伤寒温疫条辨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百会,见该条。
【介绍】:见蒋维乔条。
病名。见《囊秘喉书》。鏁,同锁(《集韵》)。即锁喉风。参见喉风条。
即转豆脉。详该条。
病证名。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证者当散表,兼利小便。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病名。指痢疾之由湿热积滞所致者。见《症因脉治》卷四。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稠粘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或见发热。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若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太阳络脉,见该条。
见成都中医学院等《常用草药治疗手册》。为薏苡根之别名,详该条。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多见于思虑过多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