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官阶正三品

猜你喜欢

  • 樗皮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樗白皮之简称,详该条。

  • 验齿

    指验齿与龈以辨病。叶天士云:“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小儿病看舌后,亦须验齿。”“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宜救肾。热邪耗胃液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宜安胃。齿光燥如石者,胃热;枯骨色者,肾液枯

  • 肺燥

    证候名。燥气伤肺所致。邪在卫分,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主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治宜轻宣润燥。凉燥主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

  • 手少阳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针灸甲乙经》卷

  • 胆黄

    ①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体上黄绿色,胸中气满,或硬,不下饮食,此是胆黄。”治宜用灸烙法或用黄芩汤。参见黄疸有关各条。②指惊恐胆虚而致的黄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胆黄者,面色青

  • 齿蠹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有齿龋者,谓齿蠹也。即齿虫蚀而痛也。”详见齿龋条。

  • 惊泻

    病证名。指小儿脾胃虚弱,外受惊恐所引起的泄泻。临床特点为惊搐与泄泻并见。《证治准绳·幼科》:“惊泄,粪青如苔,稠若胶粘。”宜以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为治。可用四君子汤、异功散之类,勿用峻攻之药。

  • 香砂二陈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檀香、炙甘草各五分,姜半夏、茯苓各三钱,砂仁八分,炒陈皮二钱。水煎服。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若痛甚加白蔻末二分、瓦楞子末一钱;呕甚加控涎丹八分包煎。《症因脉治

  • 西方子明堂灸经

    灸法专书。8卷。元·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元初刊行。本书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附:

  • 痛痹

    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寒痹。《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详寒痹条。一说痛痹即痛风。《医学正传·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