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药材资料汇编》。为黑大豆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名。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引起的痉病。《外科枢要》卷三:“大凡痈疽溃后,筋微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汗出,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传变,虽与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枇杷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赤脉侵睛。多由心火上亢,三焦积热或心阴不足,肾水亏虚所致。症见赤脉呈多数细分枝状,自眦部发出,走传白睛,甚至延及黑睛。赤脉从大眦发出者,称大眦赤脉传睛;从小眦发出者,称小
又名鼻液、鼻涕,五液之一。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因鼻窍通于脑,故又有脑渗为涕之说。肺开窍于鼻,故风寒犯肺时,则鼻塞而流涕;若见脓涕,则为寒邪化热;鼻渊(又
病证名。见《医门法律·黄瘅门》。即阴疸。详该条。
①出《药性论》。为天麻之别名。②见《陕西中药志》。为七叶子之别名,各详该条。
产后三冲之一。《张氏医通》卷十一:“败血上冲有三,……若闷绝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用平胃加姜桂,往往获效。不应,送来复丹。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
①手指。《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受血而能摄。”②足趾。《素问·厥证》:“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