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唐·侯宁极《药谱》。为常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胎萎不长。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四。即杏仁煎第一方,见杏仁煎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出《灵枢·经别》。即手太阴经别。详该条。
【生卒】:779~839【介绍】:唐代医生,曾为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对医学有所研究,爱好收集医方,择其验者,题于他所住的屋内帷簿和墙壁上,写满了效方、验方。
即舌之尖端。《辨舌指南》第一编第一章:“舌尖,内应心。”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发热较高,如火灼之状,手抚病人的皮肤,有灼手感觉。见于多种热性病。
即十六字气诀。详该条。
强悍的邪热。《侣山堂类辨》卷上:“阳明乃燥热之腑,不得太阴之湿化,则悍热之气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