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

病证名。①病在中焦胃热则流热涎脾虚则流冷涎。症见涎唾口角流出,绵绵不已,睡时尤甚,以致浸淫口角及下唇,皮肤红赤,湿烂生疮。治法若因胃家有热者,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散加减;若因脾家虚寒者,宜温中补脾。用白术半夏干姜木香党参丁香青皮等。②因虫积者,宜杀虫消疳。可选用乌梅丸加减。③小儿生齿口中流涎者,勿需治疗。④因中风者,《医钞类编》卷十二:“舌纵涎下多唾或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斜,手足痿软,神龟滋阴丸。”《张氏医通》卷一:“卒然晕倒,口眼斜,口角流涎者,气虚挟痰也。六君子加秦艽天麻、姜汁、竹沥。”

猜你喜欢

  • 泉腋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渊腋,见该条。

  • 气厥头痛

    病证名。指因情志触发,气逆于上所致的头痛。见《丹溪心法附余·风热门》。症见头痛,头目昏眩,胸腹胀满,呕吐酸水等。治宜理气解郁,可用芎乌散加味。参见头痛条。

  • 冯玠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有《难经注》一书。

  • 牙疳

    病名。指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症。见《儒门事亲》卷五:“牙疳者,龋也。龋者,牙断腐烂也。”又据发病情况分为:风热牙疳、青腿牙疳、走马牙疳三种。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见青色

  • 急则治标

    病有标本,治分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例如长期阴虚发热的病人,忽然喉头肿痛,水浆难下。这时阴虚发热是本,喉头肿痛是标;如果喉头肿痛严重,有窒息的危险,便成为主要矛盾,就要先治喉痛的标证,标病解除

  • 沈棪(yàn 炎)

    【介绍】:参见阎纯玺条。

  • 叶慕樵

    【介绍】:清代医家。字香侣,浙江武林(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年

  • 八月章

    出《万氏妇人科》卷一。指孕妇滋养太过,体质肥盛,胎儿过大,孕至七、八个月,腹大令孕妇坐卧不安。为防其难产,宜予服瘦胎之药,方用瘦胎丸(枳壳、白术、当归、甘草),蜜小丸,口服。

  • 黑肠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膀胱。膀胱与肾相表里,肾属水配黑色,故称。参见黄肠条。

  • 针柄灸

    即温针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