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李氏草秘》。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见《皇汉医学·产科发蒙》。即儿枕痛。详该条。
见《中药临床应用》。为黑大豆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因血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六脉细数。”治宜养血化痰。方用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等。参见痰证条。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又名蚘心痛。
药物学著作。又名《群芳谱·药谱》。3卷。明·王象晋约撰于17世纪初。本书为《二如亭群旁谱》“利部”第3~5册。卷首列有《本草纲目》夏良心、董思白二序,李时珍及张鼎思之“论药”、“本草源流”等。《药谱》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因外邪失治传里,化热熏蒸所致的黄疸。《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
肥腻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不但损伤脾胃,还会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
见《滇南本草》。为樗白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