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痫的诊候方法。出《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候痫法:“夫痫,小儿之恶病也。”然气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诊察其精神,而采其候。以手白肉鱼际脉青黑者,是痫候等二十八条为痫之初;以直视瞳子动,手足掣疭
即挑治疗法。见该条。
与“腧”、“输”通,指腧穴。《素问·金匮真言论》:“俞在颈项。”又专指背俞穴。
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寒热论》:“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灵枢·上膈》:“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出《名医别录》。即阳起石,详该条。
即水谷之精。详该条。
医著。三卷。著者不详。以朝医特有的“统”论述。第一卷为四象泛论,分述四象人之性格、爱好等;第二卷为病变,分述四象人之病理生理、养生预防等;第三卷为药方,按太少阴阳四象辨症论治。载方90个。1984年延
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
①即中风。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一作猝中,又称卒中风。因中风系猝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故名。②泛指猝然如死而气不绝者。《医学纲目·心与小肠部》:“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
怔忡之一。见《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二。《证治汇补》卷五:“有阴火上冲,头晕目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宜温补方愈。”参见怔忡、虚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