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风

伤风

病名。①指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症。见《伤寒直格》卷中。又称冒风感冒。《景岳全书·杂证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详见感冒条。②指伤寒太阳中风。《时病论·伤风》:“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详见中风。③指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载六经皆有伤风症:太阳伤风,症见发热恶风自汗,头项强腰脊痛,脉浮等。宜桂枝汤阳明伤风,症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等。宜杏子汤少阳伤风,症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等。宜柴胡加桂汤太阴伤风,症见自汗,胸满腹痛,自利,咽干,脉弦大而缓等。宜桂枝芍药汤少阴伤风,症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胻骨痠痛,脉沉弦等。宜桂枝汤。厥阴伤风,症见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微而迟等。宜八物汤

猜你喜欢

  • 撮痧

    推拿方法名。见《串雅·绪论》。即提痧。详该条。

  • 草乌喙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竹节香附之别名,详该条。

  • 蛊下血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八。指因蛊蚀五脏所致的便血。症见下血瘀黑,如烂鸡肝,心烦腹痛。用茜根丸治之。参见蛊毒病条。

  • 黄丁

    病名。①五丁之一。《华氏中藏经》卷中:“黄丁者,起于唇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多由火毒炽盛上炎于唇所致。治宜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

  • 灵素节要浅注

    见灵枢素问节要浅注条。

  • 体气

    ①病名。为局部汗液带有特异臭味的一种病证。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体臭。多由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本病多发于腋下,其它如乳晕、脐窝、外阴、肛周等处亦可发生。患处皮肤分泌带有异臭的汗液,夏季较重。治疗:用

  • 肉烁

    证名。指阳热亢盛,煎熬津液,久而肌肉消削者。《素问·皮部论》:“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素问·逆调论》:“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逢风而如

  • 妊娠伤食

    病证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胎前停食。孕妇脾胃虚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而致食水停滞。症见脘腹胀满,或呕吐泄泻。因饮食停滞而胀满者,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方用保和丸,恶心呕吐加枳壳、砂仁;伤食腹满泄

  • 形如虾座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

  • 外症喉痈

    病名。又名外喉痈。系指痈发于颏下,正咽喉以外者。多由风毒邪火挟痰循经上灼于咽喉所致。症见颏下,正咽喉之外、内外皆肿,外形如馒首,色红疼痛,有碍饮食吞咽。《喉科秘旨》卷下:“此症生于颌下天突穴之上,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