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太平圣惠方》定名拳尖。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握拳取之。主治目痛,目翳,癜风,赘疣等。艾炷灸3~5壮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二。泛指肩部之痈疽。
痰证之一。①《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多由外感而生。治宜山精丸、三仙丸等。②指痰湿聚于脾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肉苁蓉之别名,详该条。
十剂之一。用酸敛固涩药物组成,具有收敛精气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刘完素曰: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张从正曰:
病名。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即猴狲疳。见该条。
出《灵枢·经脉》等篇。即外眼角。见眦条。
病证名。《嵩崖尊生书》卷十二:“吐泻发斑由胃虚无根之火游行于外,此症不妨,但可补,不可泻;可温,不可凉。”
《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厥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