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蒸

五蒸

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惊恐不定,脉数。若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则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内热,把手附骨,而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治用五蒸汤、五蒸丸等。参蒸病条。

猜你喜欢

  • 经络经穴测定仪

    针灸仪器名。通过测定皮肤电阻观察脏腑经络功能变化和穴位位置的仪器。种类很多,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均由电源、电流计(微安表)、控制电量的可变电阻和接触人体的两个电极等组成。测定脏腑经络功能时,主要是通过原穴

  • 脾热多涎

    病证名。指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太平圣惠方》:“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治宜清脾泄热。

  • 疫毒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即时毒。见该条。

  • 河豚中毒

    病名。河豚鱼古称鯸鲐鱼,俗称廷巴鱼。指误食河豚鱼出现中毒症状者。见《诸病源候论·食鯸鲐鱼中毒候》。症见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继则口唇舌尖及肢体麻木,眼睑下垂,肢体软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而

  • 痘疮失音

    病证名。多见于小儿。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干涩,失声不语。治宜解毒祛邪。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参见痘疮条。

  • 针石

    出《素问·金匮真言论》。即砭石。见该条。

  • 逐瘀

    同破瘀消癥。详该条。

  • 滇白前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瓦草之别名,详该条。

  • 跟子腿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以右腿为例,右手扶凳,左手撑左膝(或两手同撑左膝),身微向左侧前倾,右腿屈髋膝迅速向后蹬后收回,逢二数使足落地。适用于治疗胯膝部疾患。

  • 白虎风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夫白虎风病者,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起,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即彻骨髓痰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