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书名。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本书总结历代药物炮制资料和经验,结合全国28个大中城市有关中药炮制法,予以综合整理编成。共收录常用中药501种。于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3年又将本书进行了修订,删去古代资料部分,改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共录中药482种,重印出版。
书名。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本书总结历代药物炮制资料和经验,结合全国28个大中城市有关中药炮制法,予以综合整理编成。共收录常用中药501种。于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3年又将本书进行了修订,删去古代资料部分,改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共录中药482种,重印出版。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六。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刺法术语。《难经·七十六难》:“当泻之时,从荣置气。”指针刺补法操作时,应在深部候气,并向浅部引提。后世刺法以先深后浅为泻,理本于此。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寒夜啼。详该条。
脉象分类之一。《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七表即浮、芤、滑、数、弦、紧、洪七种脉。
见《安徽中草药》。即竹节三七,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①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
针身细长,针尖微钝,形如牛麓的针具。《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
即清空膏,见该条。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上肢放松,作前后摆荡,幅度由小渐大。适用于治疗肩部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