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陆淞生平

陆淞生平介绍

陆淞,[约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子逸,号云溪,山阴人,陆佃之孙,陆游胞兄。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查看陆淞的诗词古文

轶事

  浙江天台县桐柏岭下东岙村有两棵八百年古树,一为苦槠,一为香樟。苦槠老干虬枝、香樟遮天蔽日,相映成趣。两棵树比邻而居,一苦一香,发人无限遐想。

  这两棵古树大得惊人,胸径三米三四,周长足有10米,需六七个人才能合抱。因为年代久远,两树的主干都已中空,钻进五六个人尚能转动自如,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向人展现历久弥坚、虚怀若谷的风采,令人称奇。

  据老辈相传,苦槠为宋代大诗人陆游所栽,香樟即为陆淞所植。兄弟俩之所以栽种不同的树种,是因为栽树之时,两人的处境、心情不同,可谓“树言志”。

  陆游因先是被迫与爱妻唐婉离异,继则为投降派排挤,抗金报国无门,隐居在桐柏玉霄峰下的洞天宫,心情抑郁,因而栽下苦槠,以寄托自己的“苦志”;陆淞任天台县令期间,妥善解决了赤岩银场纠纷,得到朝廷褒奖,提升为江西广信府知府,由于天台百姓的遮道挽留,朝廷敕令他领知府俸禄,继续留任天台,心情振奋,因而栽下香樟,以示要勤政爱民、彰显美德。

  两人不由心中一动,陆游栽种苦槠以表“苦志”,符合当时心情;而陆淞栽种香樟,恐非仅“彰显美德”之意,可能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含义。想陆淞卸任后定居天台,繁衍生息,发展成现在有几万人的天台陆氏。这定居天台的决心,说不定就是在栽树时下的。香樟,暗喻美好庄园,亦在情理之中。

  不知何时,陆淞的后人为了看护这两棵树,移居这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逐渐发展成东岙村,故东岙村民大多姓陆。在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呵护下,这两棵古树才能历经风霜而依然葱郁。

  陆淞的后代几万人,遍布天台城乡及临海、宁海、仙居等县市。革命英烈、著名作家陆蠡就是陆淞的第二十八世后裔。陆淞之墓位于始丰街道龙潭村后的小考尖山南坡上,1996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扫墓者数以千计。

猜你喜欢

  • 周清原

    字浣初,一字雅楫,号蓉湖,又号且朴,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由监生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官工部侍郎。工诗与书,未遇时,奔走四方,卖以自给。

  • 苏佑

    苏佑,(约公元1493——1573)字允吉,一字舜泽,生卒年不详,蒙古苏氏五世,明朝濮州人(今河南范县王楼镇苏庄村),文学家。官至兵部尚书。苏佑爱好诗文,在文学方面负有盛名,著有《孙子集解》、《三关纪要》、《法家剖集》、《谷原诗文草》、《奏疏》、《建旃琑官》、《云中纪要》等书。

  •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牛弘

    (546—611)隋安定鹑觚人,字里仁。其先世本姓尞。父允仕西魏,赐姓牛。弘性宽和,好学博闻。入隋为秘书监。尝请开献书之路。奉敕修五礼。正新乐,立明堂,议其得失。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奉炀帝诏修《大业律》十八篇。从幸江都,大业六年十二月卒。谥宪。

  • 杜濬

    杜濬(1611~1687)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 高彪

    (?—184)东汉吴郡无锡人,字义方。少游太学,有雅才而讷于言。灵帝时举孝廉,除郎中,校书东观,数奏赋、颂讽谏。迁外黄令,有德政,卒于官。

  • 陆树声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晚明官员。)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 员炎

    炎字善卿,卫州人。卒年六十七。秋涧集有员先生传。

  • 王轩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李亨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唐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将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